此案位於天母巷內,環境清幽,但是與鄰屋棟距較小,採光極差,只有前院於上午10點半後至下午3點前能有日光照射的角度;但是舊建物的雨遮為石棉瓦,因此幾乎室內沒有任何自然光。另外室內格局封閉,通風不佳;且建物老舊,有嚴重的漏水及壁癌。
因此我們在建物外觀的部分,將漏水的外牆及庭院重新翻修,用H型鋼構及透明強化夾膜玻璃取代舊有封閉的石棉瓦雨遮;並且改變內門的入口方向,將自然光線大量引進原本陰暗的室內。翻修的圍牆與雨遮留有一定比例的頂部與立面開口,讓新鮮空氣能流入室內循環。材質上,以馬牙條在地面分割出洩水的溝縫並且延續到圍牆立面,再由年輕的泥作師傅以「樂土」粉光,及老師傅一手一手槌砸出來的傳統手鑿斬石子,去表現這間屋子即將跨域三代共生共長的精神。
另外在室內的部分,原有的格局大致保持不動,僅將位於核心位置的封閉廚房打破開放,讓室內的空氣流動能從前門到後門自然流通循環,客餐廳以至廚房的公共領域串連放大成L型,餐桌比鄰客廳與中島而連接廚房,並納前院日光末段,順理成了空間的軸心節點,與屋主一家生活的重心。不論是親友或者生意往來的客人,皆在餐桌進行直面而有溫度的交流;並讓屋主能在招待客人時,能夠同時展示屋主自營的訂製廚具。最後在廚房邊界用天花板及地板的材質轉換,暗示公私領域的分野。在材質色彩運用上,因為屋主時常旅遊各國,帶回大量而各具特色的藏品。因此空間以黑白灰為主要架構,塑造中性的空間性質,好讓每個端點與框面,能夠展示屋主豐富多樣的收藏品而不產生衝突,達到視覺平衡。
RECOMMENDED